新华社兰州1月29日电 题:科技“上新”务农省心
新华社记者宋常青、张文静、郎兵兵
近日,一男子乘坐山地轨道车喂鸡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火了。看着视频中主人公借助轨道车,“丝滑”穿梭于山间坡头,网友纷纷点赞:“省时又省力,新农人真幸福。”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网络上频频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故事,讲述着一批批新农人利用科技追梦广袤乡野,将务农变得省心省力。
在我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科技让油橄榄种植变得更加高产高效。眼下,正值油橄榄冬季管护关键期,农户们正忙着给油橄榄树施肥、松土。
伴随着发动机阵阵轰鸣,一辆辆满载化肥和农具的运输机,沿着一条银色轨道,缓缓攀升至层层叠叠、种满油橄榄树的梯田上。
1月26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贺家坪村,村民利用山地单轨道运输机向橄榄园运输生产资料。(陇南市武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山高坡陡。过去上山施肥,摘果子下山,都得靠人力背负,腰酸背痛不说,还很危险。现在政府帮我们建起了这个轨道运输机,只要加足油,就能轻松完成所有运输工作。”话语间,武都区桔柑镇贺家坪村村民赵词平从运输机上卸下两袋化肥和一台旋耕机,朝着自家的油橄榄园走去。
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赵海云介绍,一条轨道一次运输量为200公斤,爬坡500米仅需11分钟。这款山地单轨运输机由当地农机部门联合企业、高校研发而成,有效解决了大坡度山地生产资料及农产品运输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目前,陇南大地已铺设106条、共计66.7公里的山地单轨运输机线路。
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谱写出一段又一段产业发展的和谐交响曲。
寒冬腊月,陇南市徽县永宁镇的陇青智控产业园二期蔬菜智慧大棚内,青苗吐绿,生机盎然。这里的负责人孙理平告诉记者,通过实时监控,他们能够随时精准地掌握大棚内的环境状况,包括当前温度10.4摄氏度以及湿度57.8%等关键数据,从而确保农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陇青智控产业园蔬菜智慧大棚的物联网平台手机客户端截图。(陇南市徽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他娴熟地打开手机客户端,向记者展示他们自主开发的物联网平台。借助5G网络传感器,该平台采集空气、土壤中的数据,经过后台服务器运算,再把相关信息推送到手机或电脑端,为科学种植提供依据。
孙理平充满信心地说:“以我们目前培育的300万株反季节芹菜苗为例,只需输入相应数据,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为它们创造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提供所需的养分。”开春后,他们精心培育的这批苗株将会被移植至大田中,预计将收获约300万公斤的优质芹菜。届时,这些芹菜将抢先上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既需要科技支撑,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一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土上,精心播撒着现代农业的希望之种。
2014年,长期在浙江打拼的李树红回到老家陇南市武都区。当时,正值南方电商如火如荼地兴起,众多农特产品纷纷涌入网络销售。但陇南众多的优质土特产如油橄榄、花椒、茶叶、蜂蜜却藏在深山无人知。经过市场调研,他成立了陇南陇乡源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将当地土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将他“扶上马、送一程”。陇南市抢抓“互联网+”机遇,全力推进农村网店建设,构建起网货供应、网络销售、物流配送的电商体系,为像李树红一样的电商新农人提供便利。
这是位于陇南市武都区的陇乡源橄榄油现代化无尘加工厂。(陇南市武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经过9年多的奋斗,李树红的公司已经成为集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电商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3年,营业额突破4800万元。
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晓旭认为,“新农人+新科技”的“双向奔赴”使务农更加省心省力。接下来,当地还将支持新农人,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和技术服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完)